欧盟反补贴调查到底“坑”了谁?
2023-11-03



参考消息网11月2日报道(文/王永前 贾远琨 王鹤)10月4日,欧盟委员会发布公告称,决定对进口自中国的电动汽车发起反补贴调查。10月25日,欧盟委员会宣布,通过抽样方式确定比亚迪、上汽集团和吉利汽车三家中国车企为首批调查对象。

反补贴调查对于中国很多行业来说早已不陌生,造船、光伏、机电等出口势头良好的行业都曾被西方国家反补贴调查盯上,这次为什么是电动汽车?中国车企从理念、设计、研发到制造、总装、集成,在电动汽车领域形成“新势力”。近年来,中国电动汽车受到国外消费者青睐,“出海”势头十分迅猛。中国车企在欧洲的出口和产业合作引起相关方的焦虑和警惕,最终招致反补贴调查。但反补贴调查能够使市场的天平逆势倾斜吗?反补贴调查究竟是“大杀器”还是“回旋镖”?

破坏公平竞争

10月25日,欧盟委员会宣布,通过抽样方式确定对比亚迪、上汽集团和吉利汽车三家中国车企正式启动反补贴调查。调查对象是产自中国的九座及以下纯电动乘用车,调查期限覆盖范围横跨2022年10月1日至2023年9月30日。反补贴调查将集中在两方面:一是在中国生产电动汽车并向欧盟出口电动汽车的企业是否获得中国政府的补贴;二是将原产于中国的补贴电动汽车进口到欧盟,是否可能对在欧盟生产电动汽车的生产商的经济健康造成损害。

作为被调查对象,吉利控股集团近日通过媒体回应称,吉利一贯尊重自由贸易,主张公平竞争,严格遵守世界各国法律法规,依法合规参与市场竞争,将积极配合欧盟的反补贴调查。此前,比亚迪执行副总裁李柯表示,尽管欧盟对中国电动汽车启动了反补贴调查,但比亚迪将继续推动自身在欧洲实现强劲增长。长城汽车总裁穆峰在个人社交账号上表示,“我们需要一个公平的、开放的贸易环境”,对于欧盟反补贴调查,长城汽车已于10月11日提交应对材料。

欧盟反补贴调查为何盯上中国电动汽车?先看一组数据:2023年上半年,中国汽车出口量首次超过日本,拿下全球第一。其中,中国新能源汽车在欧洲市场的表现尤为突出。根据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发布的《中国新能源汽车筑梦欧洲》报告,中国新能源汽车对欧洲出口量占汽车总出口量的份额从2017年的19%增长到2022年的36%。根据全国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的数据,今年上半年这一比例进一步增至39.1%。

欧盟担忧,中国电动汽车在欧洲市场份额的急剧增加会给欧洲本土电动汽车行业构成威胁。但反补贴调查不能成为破坏市场公平竞争的“大棒”。欧盟没有提供足够证据支持调查的合法性,违反了世界贸易组织规则。中国商务部表示,欧盟的反补贴调查是以“公平竞争”为名行保护自身产业之实,是赤裸裸的保护主义行为,将严重扰乱和扭曲包括欧盟在内的全球汽车产业链供应链,并将对中欧经贸关系产生负面影响。

事实上,中国很多具备出口优势的行业曾经历过反补贴调查,比如造船、光伏、机电等。2013年至2018年,欧盟对中国光伏产品征收了保护性关税。但德国《商报》认为,欧盟对中国光伏产业实施的反补贴、反倾销措施并未让欧洲本土光伏产业顺利崛起,直到目前,中国光伏产业在国际市场仍占据主导地位。中国的造船业也曾经历过反补贴调查,但凭借规模化产业优势和持续不断的产品革新,中国成为全球第一造船大国。

欧洲车企反对

产业发展不可能靠补贴,中国车企能赢得市场,要归功于创造性的贡献。它们在新能源领域发力,革新设计理念,将成本控制做深做透,持续推出符合市场需求、市场规律、市场预期的产品。

针对欧盟委员会对中国车企发起的反补贴调查,大众、宝马等欧洲车企纷纷提出反对意见,担忧其会产生“回旋镖”效应。

近日,保时捷首席财务官卢茨·梅施克向媒体表示,这项调查对欧盟没有多大帮助,尤其是对严重依赖对华出口的德国车企而言。大众汽车集团管理董事会主席奥博穆也表示:“我们主张公平竞争,但保护主义不应该由此产生,因为这会导致更多的保护主义。我们应该更多地关注如何在这里创造有竞争力的产业条件,如果我们自己足够强大,就不必害怕欧洲以外的竞争。”

里斯战略定位咨询公司的欧洲合伙人迈克尔·布兰特纳表示,无论是原材料领域,还是动力电池的核心零部件,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链都实现了全球领先,基于市场优势和产业链优势,中国汽车品牌也由此迎来了实现全球领先的历史性机遇。

中国汽车品牌之所以开始崭露头角,源自“智”“电”新技术的全面加持,这是中国车企实现产业进阶发展的底气所在。外资汽车零部件企业安波福亚太区总裁杨晓明告诉记者,中国汽车已经从追随者发展为电动汽车和智能化创新的引领者。

作为新能源汽车的“心脏”,中国动力电池实现长足进步,应用了CTP成组技术的刀片电池、弹匣电池、魔方电池、麒麟电池等产品实现装车应用,4C超充电池、可用于载人航空器的凝聚态电池等新一代电池技术即将量产装车。目前,全球动力电池销售前十的企业有一半以上来自中国,中国动力电池企业在全球市场的份额超过六成,是无可置疑的领跑者。

咨询公司艾睿铂大中华区联席负责人戴加辉对记者说:“中国汽车品牌提供了智能座舱、辅助驾驶等智能功能。同价格段中国品牌具备的自动驾驶辅助功能比外资品牌高出百分之几十,这就是竞争力的体现。”

瑞银证券汽车研究团队最近拆解了比亚迪旗下纯电动汽车“海豹”,这是中国排名靠前电动车企的最新一代电动汽车,售价不到3万美元。拆解报告显示,即使考虑日益严峻的贸易壁垒,比亚迪较传统竞争对手仍享有约25%的成本优势。与可对标的同类车型相比,比亚迪“海豹”比大众汽车欧洲生产的可比车型成本低35%左右。

“除了中国生产的要素成本以外,供应链的垂直整合、高度的集成、持续迭代的技术,都是比亚迪这款车能取得成本优势的重要原因。”瑞银中国汽车行业研究主管巩旻说,根据测算,即使把这款车运到欧洲,加上关税、运费,仍然非常有竞争力。

合作势不可当

创新驱动的产业发展势不可当。中国车企“出海”已远远不止于产品。

大众与大算力智能驾驶芯片“独角兽”企业地平线成立合资企业,开发自动驾驶辅助相关技术方案;大众与小鹏汽车签署战略技术合作框架协议,并入股小鹏汽车;上汽集团与奥迪公司合作加快上汽奥迪全新电动车型开发……外国车企与中国车企或科技企业的一系列技术合作,让不少业内人士感叹,曾经以市场换技术的中国汽车产业开启了反向技术输出、技术“出海”的新时代。

2022年,吉利汽车与法国雷诺集团的韩国子公司雷诺韩国汽车签订股份认购协议,首次将技术输出到汽车工业发达国家。同年,吉利汽车还将纯电动SEA浩瀚架构技术授权给波兰电动汽车制造商EMP。吉利控股集团首席执行官李东辉告诉记者,技术授权成为目前全新的利润增长点和未来利润来源的重要方向。今年上半年,吉利汽车技术授权和技术服务收入达到27亿元,同比增长5.5%,与欧洲、美国品牌都有技术合作。

创立不足8年的“新势力”品牌零跑汽车不久前在德国表示,该公司形成了四种技术输出商业合作模式,目前已在多个领域收获外部订单。10月26日,雪铁龙、玛莎拉蒂的母公司斯泰兰蒂斯集团宣布投资15亿欧元成为零跑的战略股东。斯泰兰蒂斯集团表示,将借助零跑汽车技术先导的电动汽车生态系统,来实现该集团“勇敢向前2030”战略规划中的电气化目标,并“将通过零跑汽车的竞争力在中国和其他市场获利”。

蔚来汽车总裁秦力洪认为,汽车工业已经深度全球化,不管是中国,还是美国、德国、日本,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可以完全依靠自身力量造出一台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汽车。全球合作、全球布局是今天汽车工业的基本规律和认识。

加强合作、共同面对未来世界范围的竞争,应该是中欧汽车产业未来的重要战略方向。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副理事长董扬认为,中欧合作拥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中国可以在动力电池领域与欧洲全面合作,在欧洲建立比较完整、具有世界竞争力的动力电池产业链;欧洲可以用好中国在整车领域的先行经验,进行技术合作,促进欧洲汽车产业转型。

(文章来源: 贸易救济)